教育服务贸易与上海来华留学教育发展

2014年06月24日 分类:探索与研究

  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   林德龙

 一、上海来华留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留学上海”品牌效应与影响有待提升 
      上海的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同时上海高校的生源主体是属于卖方市场的中国学生,而对属于买方市场的留学生重视不够,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与适应市场需求的运作模式,往往强调让买方来适应卖方,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主动去适应买方:即以计划经济下的公益性教育的运作模式来应对属于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留学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市场,使得“留学上海”缺少一种品牌效应。 
      2、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总量偏小 
      上海来华留学生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更是达到了各类留学生总数38510人的新高,比2008年增长近了4.87%;但去除短期进修生,上海高校在校留学生中的比例仅为5.9%,与发达国家高校国际学生平均两位数以上的比例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3、来华留学教育市场的细分尚未完成 
      从目前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情况看,各高校招收的来华留学生,从语言生、专业进修生到本、硕、博等各类学历生种类齐全,而且语言生在其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来华留学生教育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尤其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初始发展阶段,语言生占据了大半。很多学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就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起步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既有一定的优势,也形成了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二是来华学习各类专业的留学生生源并不很充足,为了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各校也只得向语言学生敞开大门。 
      另一方面,虽然在来华留学教育市场上对外汉语教育需求不断,但由于政策所限,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进修学校,尤其是私立语言进修学校却缺乏生存空间,更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抑制了上海来华留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市场上,由于各类教育机构在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层次与类别上缺乏明晰的区分,而且目前政策也限制新的教育机构加入以促成区分的形成,导致了教育资源,尤其是高质的教育资源被不合理地占用。这一局面也造成了各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不高、层次结构不理想的状况。 
      4、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尚未建立 
      来沪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缺乏地缘、人缘的优势,所以这一群体对上海有关留学生教育与生活的社会化支撑服务,诸如来华留学教育信息咨询、住宿、医疗服务、课余打工,乃至如何应对文化冲击适应上海本地生活的心理咨询等都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由于思想观念认识以及产业政策的不到位及相关服务型人才的缺乏,上海围绕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服务型产业市场并不健全,甚或尚未建立。 
      5、上海教育服务贸易在现代服务经济中的比重与地位仍然薄弱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反观上海的教育服务贸易则差距明显。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前面所说的上海来华留学生规模总量偏小之外,还由于上海的教育服务市场化程度低;同时,也由于政策的不明晰以及缺乏激励效应,围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育服务产业尚处在零星的萌芽状态,结构层次低,服务既缺乏品牌效应,也未形成产业链。 
      6、“留学上海”营销手段单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和改善上海的留学环境,上海近年来每年投入2500万-3000万用于新近设立的“上海市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教委也牵头组织高校参与了有关海外教育展,以及友好城市间的暑期夏令营。但从总体来看,“留学上海”的推介与营销手段仍显单一,各种宣介资源未能有效统筹运作。 
      二、上海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 
      在“十一五”规划后期,上海市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寻求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化之路,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3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就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划纲要》时指出:上海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的比例,2008年为5.9%;根据规划,2012年要达到12%,2015年达到13%;2020年达到15%,要接纳15万留学生,十年接近翻三倍;目标是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中心城市。 
      作为上海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2010年3月3日上海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其核心是要求上海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全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探索新经验。  
      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从“九五”到“十一五”规划时期,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来华留学生规模从徘徊在三、四千人快速增加到近四万人,增幅达9倍。目前上海有34所高校接受来华留学生,在发展规模上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梯队。不同梯队的学校其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不同的。第一梯队的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将从单纯地追求数量转变为提高层次与改善留学生结构;第二梯队在规模的增长上会较前期会有所放缓,进入规模与层次并重的阶段;第三梯队仍处在扩大规模的阶段。 这一发展层次与结构也导致了这两年上海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上海是一个人口大市,常住人口就超过1300万。上海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不仅要满足上海地区的适龄教育人口的入学需求,而且还需为全国服务。中国学生的招生数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会是稳中有升。这也表明了上海的教育资源相对于需求来说是不足的。这不同于那些发达国家,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入学人口资源不足,需要大量输出教育以满足自身的生存之需。 
      所以笔者认为以现有的留学生教育格局与条件,上海要持续维持这样快速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与瓶颈问题;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需要跳出既有的发展模式,在更广阔的领域、在更高的产业发展的业态层次上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而非在现有的状态下满足于自娱自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给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服务贸易的相融具有现实积极意义。从高校的发展来说,其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是内生性的,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学生与教师等人员交流,在当今世界都离不开国际化一途。而教育服务贸易可以从外部积极推动与促进这一发展。此外,我国在加入WTO、GATS时所作的承诺,中国需要在过渡期内调整国内的相关法规,以适应WTO、GATS的游戏规则,并且希望将来在游戏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来华留学教育 
      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之一,上海素以制造业闻名。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动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由此服务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2008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为7350.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到53.7%。而在服务业的发展结构中,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当前,上海正处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过渡期。“但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上海服务业还存在产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国际化程度弱,资源配置功能差、市场化程度低等差距。” 
      为此,《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上海要根据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内外联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共同推动为重点,着力营造和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聚焦支持现代服务业领域,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融合,优化服务业布局,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提升上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具体发展目标中将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将招收留学生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积极扩大上海留学生教育的规模。规范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参照国际标准,建立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依法自主发展。”  
      四、对上海来华留学教育走服务贸易发展之路的思考与建议 
      在当今的国际教育领域,教育服务向教育服务贸易转变的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由于成功转型教育服务贸易,其国际教育服务与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获甚丰。最近的一些迹象表明,长期以招揽优秀人才为目的的美国也正在往教育服务贸易靠。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的国家,在上海等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探索国际教育走服务贸易之路,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将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累经验。 
      上海以教育服务贸易之途来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下几个方面是推进该项工作的要点。 
      1、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与制度设计 
      上海已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列入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工作。产业政策与制度设计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诚如《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所说要“着力营造和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结合前述有关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部市战略合作协议来看,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方面是预留了很大的空间的。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讨,从现代教育服务产业的层面上来进行政策和制度设计,优化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并积极发挥政府的“边际作用”,以有利于社会与民间资本以及教育服务贸易的高端人才进入教育服务及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教育服务贸易体系与社会支援体系。 
      2、建立教育服务质量监控制度,保障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权益 
      建立教育服务质量监控制度,保障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权益是构建完善的教育服务贸易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如澳大利亚就专门出台了《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这一点。在这一方面,上海应该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用软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设立相关法规来规范相关产业及参与其中的企业与机构的运作,这也符合GATS要求的“公开、透明”的原则;二是积极推进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向行业协会的转变,并通过行业协会的专业运作来实现对上海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机构的质量管控。 
      3、上海学会功能向行业协会的转型 
      近年来,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以做好政府的助手和智囊为目标,开展了多项活动,努力在高校与政府之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平台。但它的组织架构仍是各校、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松散的组织。随着上海留学生教育向教育服务贸易转型,上海学会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行业协会的职责,诸如行业准入、行业监管与行业质量监管等现由政府管理而今后不再适宜政府管理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向专业的行业学会转型的问题。 
      4、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培育与推介营销 
      笔者将这一问题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理念层面,二是实际操作层面。总体来说,目前是实际操作层面的工作做得较多,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如设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参加海外教育展、举办各类课外活动等,努力扩大“留学上海”的影响度与改善上海的留学环境,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这一方面的工作仍有未到之处:如现在的宣传推介活动,多限于教育行业或政府平台,而少从教育服务贸易的层面,与相关业界联手或借助其在海外的平台进行推介,推介活动缺少一种产业联动、效应集聚的效果。 
      在教育理念层面上,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更为薄弱。一个中国学生对国外名校的特色会如数家珍,而一个外国留学生对上海高校则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的宣传推介还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内组织了很多中外校长论坛,邀请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国内研讨教育,在介绍这些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宣传了这些学校,提升了这些学校的影响力;而我们却很少想到为了宣传推介上海教育在国外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要吸引海外青年来上海留学,首先是要在当地的精英人士和社会舆论中树立上海教育良好的声誉,即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推介。在这一点上,可以充分发挥上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作用,积极走入留学生的生源地区与国家,大力介绍上海教育。此外,我们教育的门户网站,除了介绍具体操作层面的情况外,还应积极宣传上海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成果,和上海各校的办学特色。加之以其他推介的方式与手段,努力以一种立体的、多方位的形式来推介与培育上海的来华留学教育市场,树立起“留学上海”的良好品牌效应。